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中醫門診肝病患者中藥製劑用藥頻率與型態分析

中醫門診肝病患者中藥製劑用藥頻率與型態分析
文:  吳龍源1,2,3、賴慧真2、吳文碩3、蔡淑鈴4、張照敏4、蔡美霞4、吳秀惠4
楊萬清4、彭文煌1                    (新醫藥週刊專訪文)

  慢性肝炎、肝硬化與肝癌常被稱為肝癌三部曲,肝炎將引發肝纖維化現象,而肝纖維化與肝病的發展有密切的關係。目前臨床醫學對於肝硬化之治療,主要是針對即早預防肝炎之發生,並避免肝炎近一步演變成慢性肝炎與不可逆之肝硬化。肝纖維化及肝硬化進展緩慢,患者本身並不容易察覺,由於肝纖維化是一種可逆性的肝組織變化,所以也是治療的重點。
  本研究以20042007年中央健保局台北分局特約中醫院所申報資料分析不同國際病名:病毒性肝炎(ICD-9-070)、慢性肝病及肝硬化(ICD-9-571)、肝膿瘍及慢性肝病之後遺症(ICD-9-572)、肝之其他疾病(ICD-9-573)之肝病患者就診人數與次數、年齡層之分佈、處方用藥頻率與型態、開立單一處方之單味藥及複方數,以了解中醫治療肝病現況為主要目的。
人數、件數、年齡層、品項數
  20042007年中央健保局台北分局特約中醫院所申報資料,總共收集54418人,242193件。肝病患者就診人數與就診次數均以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為最多,年齡層男性或女性均分布於20歲至59歲之間,男性就醫人數較女性為多,約為女性的1.8倍。中醫治療肝病所用單方品項數以37個品項佔最多,複方品項數以13方佔最多,而在不分單、複方時,其處方之總藥味品項數以37個品項數最為普遍,其平均約為5個藥味品項數。
中醫申報肝病患者使用中藥藥材前10
病毒性肝炎(ICD-9-070):丹參、茵陳蒿、黃水茄、虎仗、鬱金、杜仲、板藍根、黃芩、竹茹、梔子。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ICD-9-571):丹參、茵陳蒿、黃水茄、虎仗、板藍根、黃芩、鬱金、夜交藤、蒲公英、山楂。
肝膿瘍及慢性肝病之後遺症(ICD-9-572):大黃、夜交藤、酸棗仁、杜仲、覆盆子、香附、當歸尾、金蟬、白鮮皮、何首烏。
肝之其他疾病(ICD-9-573):丹參、茵陳蒿、杜仲、夏枯草、酸棗仁、葛根、鬱金、黃水茄、竹茹、麥門冬。
不分病名肝病患者使用中藥藥材前10
丹參、茵陳蒿、黃水茄、虎仗、板藍根、黃芩、鬱金、夜交藤、蒲公英、山楂。
中醫申報肝病患者使用複方前10
  病毒性肝炎(ICD-9-070):加味逍遙散、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湯、茵陳五苓散、龍膽瀉肝湯、甘露飲、柴胡清肝湯、香砂六君子湯、一貫煎、甘露消毒丹。
  慢性肝病及肝硬化(ICD-9-571):加味逍遙散、龍膽瀉肝湯、小柴胡湯、柴胡疏肝湯、茵陳五苓散、柴胡清肝湯、血府逐瘀湯、大柴胡湯、香砂六君子湯、甘露飲。
  肝膿瘍及慢性肝病之後遺症(ICD-9-572):加味逍遙散、小柴胡湯、濟生腎氣丸、葛根湯、杞菊地黃丸、當歸芍藥散、柴胡桂枝湯、甘露飲、獨活寄生湯、六味地黃丸。
  肝之其他疾病(ICD-9-573):加味逍遙散、柴胡疏肝湯、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柴胡清肝湯、芍藥甘草湯、茵陳五苓散、平胃散、濟生腎氣丸、四逆散。
討論
本研究發現2004年到2007年治療肝病的單味藥前10名大多使用活血化瘀藥、清熱藥及利水滲濕藥,較符合肝病用藥原則;治療肝病的複方前10名大多使用治療肝經濕熱、肝氣鬱結及瘀血阻滯的方劑,較符合辨證論治用藥法則。但其中肝膿瘍及慢性肝病之後遺症使用之方藥較無法依藥辨病,可能與中醫師針對後遺症治療用藥有關。
用於治療ICD-9-070ICD-9-571ICD-9-573單味藥前一、二名分別為丹參及茵陳蒿,用於治療ICD-9-572前一、二名分別為大黃及夜交藤,其原因主要是針對後遺症的治療為主,而對肝病的治療為次。
  單味藥常用丹參主要因為其具有活血化瘀、消炎及寧心安神之功效,丹參是唇形科鼠尾草屬植物丹參(Salvia miltiorrhiza Bge)的根及根莖,是常用的活血化瘀中藥。丹參具有改善紅血球的變形能力和聚集性,降低血液黏稠度,促進肝臟微循環灌注和肝細胞病變的恢復,使外源性凝血障礙明顯改善。
  茵陳蒿水抽取物具有讓人類肝腫瘤細胞株細胞凋亡、癌症預防作用及抗癌作用。黃水茄臨床上用於利膽、降膽、保肝、清熱解毒、降GOTGPT及抗肝纖維化等作用。黃芩是臨床常用的清熱及抗發炎作用的中藥,小柴胡湯處方中黃芩是重要的組成份之一,小柴胡湯經常被臨床上用於治療慢性肝炎,而黃芩中主要有效成分為baicalinbaicalein。板藍根是民間常用的中草藥,有研究證實板藍根甲醇抽取物具有抗發炎、鎮痛及解熱等效用,臨床上常用於治療丹毒、腮腺炎、咽喉炎、急慢性肝炎、皮膚紅腫、發斑、癰、疔、面皰等病症。
  傳統中醫辨證用藥治療慢性肝炎的方式大致如下:溼熱中阻型,以茵陳五苓散加減;肝鬱脾虛型,用逍遙散加減;肝腎陰虛型,用一貫煎加減;瘀血阻絡型,用膈下逐瘀湯加減;脾腎陽虛型,用真武湯加減。依辨證學可以歸納出治療法則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益氣養陰、健脾疏肝、溫陽補腎等方向。其機理可能是改善肝臟微循環,促進肝細胞正常代謝,調整免疫功能,或偕同抗肝纖維化等。
  有學者研究指出,中醫臨床上治療肝病的用藥以加味逍遙散及龍膽瀉肝湯為主要方劑,兩處方排名為前一、二名,本研究結果發現,當臨床上不分國際病名統計時的結果與其他學者研究一致。
  本研究認為,不同的肝病臨床中醫使用的治則及方劑的使用頻率是不同的,以ICD-9-5725名用藥處方當中就未見使用龍膽瀉肝湯,顯示現代醫學的肝病治療,在中醫臨床辨證論治中治法及用藥仍然有所差異。本研究發現,中醫臨床治療肝病以加味逍遙散用藥頻率最高,其次是小柴胡湯;龍膽瀉肝湯用於慢性肝病的治療是排名第二位。依中醫的辨證論治理論及臨床經驗,龍膽瀉肝湯比較適合用於肝膽濕熱較重的急性發炎期證型,而對於進入慢性期之慢性肝炎肝纖維化則較不適合,從本研究發現,肝病用藥排行榜中不同國際病名分類之肝病,龍膽瀉肝湯的用藥頻率排名大不相同,這與其他學者先前的研究不太一致,因此初步認為因肝病就診中醫治療的病患應以慢性肝炎居多。
  本研究結果值得臨床中醫用藥參考,這些方劑及單味藥治療慢性肝病的效果仍有待進一步研究及臨床試驗。
(本文作者為1中國醫藥大學藥學院中國藥學研究所副教授、2中保會台北區分會、3中國醫藥大學學士後中醫學系、4中央健保局台北分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