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4日 星期二

中醫對於雷諾氏症候(Raynand)的認識

中醫對於雷諾氏症候的認識
     吳龍源  醫師    
雷諾氏症候是一種末梢血管痙攣性疾病。早在1862年雷諾氏(Raynand)首先描述此病的一個臨床特徵。其典型的臨床表現:在寒冷刺激或精神緊張時手指(足趾) 皮膚出現對稱性的蒼白、紫紺和潮紅性改變當手指蒼白、紫紺時指端可有麻木、刺痛、發涼或感覺遲鈍。當皮膚轉為潮紅時皮溫升高可伴有輕度燒灼樣脹痛膚色正常時消失。迄今為止現代醫學對本病的病因尚未明瞭。流行病學上發現患者大多數是16~ 40歲女性,尤其是在冬季和比較寒冷的地區較為常見。一般認為可由多種局部或全身性疾病引起如特發性血管痙攣和血管閉塞性疾病還可能與寒冷刺激、神經興奮、職業因素、內分泌紊亂等因素有關女性明顯多於男性有人還認為與遺傳有關。其發病原理主要由於手指( 足趾)動脈痙攣和閉塞引起管腔縮小、灌注壓減小和血液粘稠度增加所致。現代醫學目前對本病尚無特效療法。
中醫文獻記之不多。作者在長期臨床工作中認為要充分發揮中醫藥優勢有必要對雷諾氏病病機用中醫學角度進行深入探討以下淺見為:
1.雷諾氏病的臨床特徵
雷諾氏病多發生於年齡在16~40歲的女性許多體形瘦小的中青年女性比較好發最常見的誘因是寒冷刺激者常因環境氣溫過低、或在空調房內、或用涼水洗手洗衣物等而誘發。某些嚴重患者或對寒冷刺激過敏患者甚至在室內正常溫度下也可誘發。有明顯的季節性即在寒冷季節發作頻繁而且持續時間較長而在溫暖季節發作次數少持續時間較短。雷諾氏病發作時可分為以下三期:
蒼白期:為早期表現遇寒冷刺激後()端皮膚蒼白。此一變化呈過程性發展即首先是自指()端開始而後向指根部及以上的部位發展一般不會超過手腕。皮膚蒼白先從一個手指開始再逐漸累及其他手指有的幾乎可以累及所有手指由於大拇抽血液迴圈較豐富所以只在病情較重時才會累及。發作時自覺髮指、手掌、腳趾、足部有發冷的感覺局部溫度降低低於正常人手足溫度。同時可有麻木、針刺樣、厚重以及僵硬等感覺彎曲手指會感到手指憋屈伸不利故可引起運動障礙有的病例會有多汗等現象。
青暗紫期:蒼白期出現幾分鐘後細小動脈痙攣自行解除而細小靜脈仍處於痙攣狀態阻礙血液流動此時靜脈叢和毛細血管出現缺氧性麻痹血流緩慢或瘀滯致使血中氧含量減少於是出現皮膚蒼白後的青紫現象。此時自覺症狀一
般較輕。
發紅期:青紫的指()得到溫暖後寒冷刺激解除可使血管痙攣緩解或消失此時細動脈、毛細血管和細靜脈反應性充血使皮膚出現潮紅現象。此時局部溫度增高可有腫脹及輕度搏動性疼痛當血液灌流正常後皮膚顏色和自覺症狀均恢復正常。
中醫學上對於雷諾氏病的病因病機主要有寒凝脈絡、心腎陽虛、血脈痹阻等三方面:
1. 寒凝脈絡:寒邪凝滯、收引主痛。寒邪襲脈血脈攣急而發為疼痛。
正如《素問 舉痛論》所曰:寒氣客於脈外則脈寒脈寒則
縮蜷縮蜷則脈絀急絀急則外引小絡故卒然而痛。
《素問‧痹論》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聖濟總錄‧諸痹門》雲:以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也。痛本於寒氣偏勝寒氣偏勝則陰氣多而陽氣少。
《張氏醫通》說得更明確:血痹者寒濕之邪痹著於血分也。人身氣血津液之所以能運行不息通暢無阻全賴一身陽氣的溫煦和推動臟腑經絡、四肢百骸都要依賴氣血的周流濡養灌溉。所謂「 稽遲泣而不行」系經脈氣血為寒邪凝閉阻滯之故使肢端發生暫時性缺血或瘀血在臨床上就表現為發白、發紫、麻木、疼痛等症狀甚則出現手足厥冷、脈細欲絕之證。
2.心腎陽虛
《素問‧厥論》曰:氣因於中陽氣衰不能滲營其經絡陽氣日損陰氣獨在故手足為之寒也。
《古今醫鑒》曰: 夫痹者手足痛而不仁也蓋由元精內虛而為風寒濕之邪所襲不能隨時祛散流注經絡入而為痹。心主血脈血液的運行有賴於心陽的推動而腎陽為人體陽氣的根本對各臟腑組織起著溫煦作用若心腎陽氣虛衰寒從內生陰寒內勝寒凝血滯或複被寒邪所中內外合邪氣血運行不暢而不能溫養四肢而致本病的發生。脾主四肢脾陽虛不能溫煦四末故可見肢冷蒼白等症狀。故雷諾氏症候病機之一為心脾腎陽虛。
3.血脈痹阻
痹者閉也閉塞不通之意其多系外邪侵襲營衛失調氣血運行不暢血脈痹阻所致。
正如《內經博義》所說:痹‧‧‧‧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痛久入深營衛行澀經絡時疏則血氣衰少而滯逆亦少故不痛。皮膚不榮血氣不至故不仁。
王清任還認為:元氣既虛必不能達於血管血管無氣血液在血管中運行勢必遲緩乃至瘀阻。」
由此可見感受外邪或氣血虧虛氣虛致瘀使血脈痹阻,也可導致本病的發生。總之血脈痹阻亦是雷諾氏症候的病機之一。
另有文獻記載,本病也與肝鬱血虛有關,因肝藏血,主疏泄調節血流的運行肝主筋其華在爪。肝血充裕則內可灌溉臟腑外注經絡四肢經脈皆得充盈溫養故四肢溫和;若肝血虧虛脈行不利氣血無以溫養四肢則可出現四肢末梢皮色蒼白髮紺、寒冷疼痛等症狀。此外若情志失調肝氣不暢氣滯血瘀血脈瘀阻陽鬱不達四肢也可出現本病之症狀。
綜上所述,雷諾氏症候應屬本虛標實,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脾、腎密切相關。病因有先天稟賦不足、後天飲食失調、氣血虛弱、體虛受寒、情志不暢等因素,病機是氣血生化乏源,後天不榮先天,先後天同病,心脾腎陽虛,肝鬱血虛,氣血失榮失暢,寒邪痹阻經絡,四肢失於溫養,從而導致本病的發生。
在預後方面:雷諾氏病通常對人體沒有任何損害,加熱通常可以使皮膚恢復正常的顏色和感覺;雷諾氏現象比較嚴重,並且可以引起併發症。在患病幾年後,血管壁可增厚,導致持久的血流減少。如血栓形成,動脈將被完全阻塞,使受累的手指和腳趾端發生壞疽。
預防保健方面:建議幫助病人避免能引起血管收縮的刺激, 如受寒、吸煙、緊張、情緒波動等;當發生血管收縮時,患處的保暖可使疼痛得到緩解。切忌不可用熱水,因為血管收縮時,由於皮膚感覺不敏感,組織麻木,用熱水可導致皮膚燙傷。

2011年6月12日 星期日

中醫對於胃食道逆流病的認識和治療原則

中醫對於胃食道逆流病的認識和治療原則
吳龍源   醫師
胃食道逆流病簡稱GERD患者常主訴胸骨下燒灼感
反酸噯氣咽部如有物堵或有梗塞感甚者吞咽不利或有食物溢出等症狀是胃十二指腸內容物逆流進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損傷產生食管黏膜炎症內鏡檢查食管下端黏膜有糜爛破損稱為反流性食道炎未見黏膜糜爛的稱為非糜爛性逆流病(NERD)食道黏膜下端出現單層柱狀上皮並有腸化生的稱為Barrett食管臨床上非糜爛性反流病十分多見
傳統認為胃食道逆流病的演變過程是從非糜爛性逆流病發展為逆流性食道管炎然後演變為Barrett食道目前有人提出非糜爛性逆流病逆流性食道炎Barrett食道是一種疾病譜中三種獨立的疾病每一過程或臨床表現均有獨立的發病機制和合併症相互間沒有關係正常人也可出現生理性逆流但不會引起食道黏膜損害
中醫對本病早有認識和記載認為本病屬於中醫「吞酸」、「嘔吐」、「鬱證」、「反胃」、「氣噎」等範圍這類病人主要表現有胸骨下燒灼感胸膈滿悶噯氣頻作咽緊不利有梗塞感反酸反食甚或胸背脹痛吞咽難下嚴重時氣塞胸中膈咽不通胸骨下燒灼感俗稱胸骨下燒灼感),GERD的主要症狀中醫對胸骨下燒灼感一般責之於鬱熱傷及陰分或素秉營陰不足若脾胃虛元氣不足使心火相火七情鬱結之火從中焦逆乘上焦客於膻中即李東垣所說的陰火上乘若胃中濁氣與陰火相結合反流至咽部而吞酸胃熱胃寒均可引起反酸胃熱上壅胃脘多灼熱胃寒則厥氣上逆食已吞酸胃脘冷痛肝鬱氣滯或肝鬱化火橫逆犯胃也可吞酸筆者觀察到胸膈痞滿噯氣頻作與咽不利咽如梗常同時並見往往噯氣後胸痞得減咽部舒暢異物感可消失氣塞胸咽在諸病源候論中稱為氣噎,「寒氣填於胸膈故氣噎塞不通而謂之氣噎令人喘悸胸背痛」李東垣說「胃病者腹脹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夫咽者咽物之門戶膈者上焦胸中心肺之分野不通者升降之氣上下不得交通」。「氣不交通最為急證不急去之諸變生矣」故氣塞胸中膈咽不通屬於急證胸痞滿若噯氣或太息後減輕者為氣滯胸滿濕阻上焦胸噫不舒胸陽不運胸背痞滿而脹噫氣不舒者為陽郁胸滿噯氣指胃中濁氣上逆經食道由口排出其聲沉長與氣鬱濕阻食滯有關脾胃氣虛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肺失清肅胃失和降均可引起噯氣咽部發緊如有物梗有吐不出咽不下等感覺與情志有關稱『癔球症』中醫稱為『梅核氣』為肝肺氣鬱或痰氣交阻所致梅核氣雖系獨立病證但為GERD的常見表現之一
本病病因病機為虛中夾實虛是脾氣陽或氣陰虛實是氣熱等滯於膈中臨床有肝胃不和肝氣犯胃肝鬱脾虛脾胃虛寒脾虛氣滯胃氣上逆胃寒濁逆痰氣()交阻濕熱氣虛(氣滯)血瘀胃陰不足肝胃鬱熱寒熱錯雜等證型
辨證施治對氣鬱氣滯肝胃不和多用柴胡疏肝散柴平湯木香調氣散等疏肝解鬱和胃通降對胃熱肝胃鬱熱用橘皮竹茹湯左金丸清瀉肝胃對濕熱證用藿香正氣散合平胃散清化濕熱兼以和胃對脾虛氣滯證用香砂六君子湯丁香柿蒂湯或四君子湯合吳茱萸湯健脾溫中和胃降逆對胃陰不足證用甘露飲益胃湯或丹梔逍遙散潤養胃陰稍加微辛理氣以和胃對痰氣交阻證用半夏厚朴湯理氣解鬱化痰散結對血瘀證用血府逐瘀湯行氣化瘀或用啟膈散加活血藥對寒熱錯雜證用半夏瀉心湯左金丸寒熱並調辛開苦降